本网北京讯(杨文阁)卷首语近日,一部刚刚上映的根据真人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出走的决心》,再一次将故事的主人公——年过半百、自驾游已有四年之久的苏敏拉进了大众的视野。至于故事的起因,相信在如今这个发展迅猛的互联网时代,已无须赘言。而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是主人公能够勇敢地挣脱被束缚的人生,进而追求自己生命意义的背后所映射的诸多社会问题,其中不乏人性的话题、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具有共性特征的现实矛盾和焦虑心理等。
朱宪民何为“人性”?自古以来,关乎它的争论不在少数。而在艺术创作中,尤其是影像世界里,因其画面语言的特有属性,对“人性”话题力求入木三分的挖掘与呈现,更成了众多创作者永无止境的艺术追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当我们置身于当下的时代风潮中,再次反思“人性”话题之时,我们已不再刻意回避诸多现实矛盾,而会选择在这些矛盾之中坦诚面对,无论是自我,还是创作对象,抑或是读者受众,皆在这样的坦诚中形成一种观照——悄无声息地观照着不同时空之境的你、我、他。
朱宪民 | 外地打工的农民 重庆 2004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任何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总会产生新的时代诉求。影像世界,便能够将这样的时代诉求永恒地记录下来,诚如中国纪实摄影奠基人、开拓者之一——朱宪民镜头下的那些老照片。那是中国百废待兴下的民生图景,是一代国民对“温饱问题”刻骨铭心的记忆和内心诉求。亦如摄影师李百军镜头中以及字里行间的“麦子的记忆”。哪怕到了今天,那再普通不过的白面馒头依旧与他维系着特殊的情感,它犹如一枚蕴积着个体生命体验的图腾,已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底。
朱宪民 | 早市上的小吃 河南 1982 年那么,当今社会的时代诉求又是什么?在本文开篇所提到的那位主人公的故事中,便可见一斑了。事实上,在她身上,所映射的无非是一种与“自我”相关的且具有当今时代特质的社会公众心理,那便是在荆棘丛生的现实世界,我们何以挣脱负累于心的精神枷锁?……
朱宪民 | 守护矿山的农民工 辽宁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