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法新闻法制网官方网站
2019年12月28日 10:38:23
当前位置:首页 >> >
延安学习调研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
发布时间:2022-12-02 12:17:41
来源:中法新闻法制网

本网北京讯:(李国君 )巍巍宝塔山 ,滚滚延河水。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无数仁人志士魂牵梦绕的热土。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来到陕西延安,重温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深情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央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北延安落地生根。这片英雄的土地和伟大的人民,陪伴着中国共产党人共同书写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波澜壮阔的新时期,孕育出伟大的延安精神。
为了人民 服务人民
1944年9月8日,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千余人,在延安凤凰山脚下枣园沟口的操场上为一名普通战士举行了庄严而肃穆的追悼会,这名战士就是张思德。
1940年春,张思德在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班长。作为班长,他总是承担全班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那时延安穷苦,粮食不足,战士们常常吃不饱饭。身为通信班的战士们,由于经常外出送信走路,饭量更大一些。为了让其他士兵们多吃,张思德总是吃到一半就不声不响地撂下饭碗,提起水桶去打水,把饭留给其他士兵们。
1944年初,张思德来到安塞县生产农场。白天,他巡视炭窑,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来数次,观察烟色。窑里温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窑时还带着火星,但每次出炭,他总是第一个钻进窑中作业。战友们见他大汗淋漓,脸被烤得通红,便一再请求他交换下位置,但他总是执意不肯。在张思德的感召下,战士们夜以继日埋头苦干,仅用一个月时间就烧炭5万多斤。9月5日,张思德带着突击队战友冒雨赶挖炭窑。炭窑突然崩塌之际,他将战士推出窑口,自己的生命却定格在29岁。
追悼会上,毛泽东亲自撰写挽联,并发表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悼念讲话“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为崇高理想 奋斗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38年,方圆不足2平方公里的延安城,先后遭到日军轰炸17次,然而日本侵略者的狂轰滥炸动摇不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念。一批批爱国青年络绎不绝,从各地奔赴延安,冼星海就是其中一位。
冼星海放弃优厚待遇,在枪林弹雨中来到延安,负责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理论、作曲课程,音乐史及指挥等课程。
1939年3月底,他根据诗人光未然的新作《黄河吟》,在窑洞里经过六天六夜的创作,谱写了《黄河大合唱》。他将对母亲河的歌颂、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对抗日前景的憧憬,都化作音符和节拍,化作气势磅礴的乐章。用高昂的旋律呐喊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吼声。唱响了四万万人民团结抗战的最强音。
在庆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一周年晚会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观看了由冼星海指挥演出的《黄河大合唱》后,连声称赞。周恩来从重庆回到延安看过演出后,于7月8日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
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这首熟悉的陕北民歌《南泥湾》歌唱的就是八路军战士们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故事。
1941年,为了打破国民党对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 ,王震接受中央的命令,率领359旅开进南泥湾。那时的南泥湾遍地是枯萎的草木和肆虐的野兽,延安的百姓都称呼这里为“烂泥湾”。
“一把镢头一只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军队没地方住宿,大伙就搭茅屋,挖窑洞。农具缺乏,就四处搜集废铜废铁,架起高炉炼农具。开垦荒地艰苦枯燥,就发扬苦中作乐的精神,在军中搞起开垦竞赛,哪怕双手满是血泡,依然不停劳作。
靠着那股子不怕苦、不怕难的拼劲,仅仅三年时间,359旅把一个遍地都是荆棘,遍地都是泥沼的荒山野林建设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更是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
“苦难的中国人民急需援助!”。1937年7月,正在北美为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演讲募捐的白求恩听到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消息后,随即把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作为宣讲的主题,并毅然决定放弃家乡的优厚待遇,奔赴中国抗日战场。
1938年3月,白求恩辗转到达延安。此后,他一直在抗日前线救死扶伤,哪里战斗最激烈,哪里最需要他,他就奔向哪里。他曾不顾日军炮火,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手术。也曾为了保住伤员的性命,把自己的鲜血输给战士。除了做手术治疗之外,他还亲自打字,画图,编写教材,给医务人员上课。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白求恩呕心沥血贡献了自己的一切。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联系群众  实事求是
1938年,古老的延安城受到日军连续轰炸,破坏巨大。延安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位置便成了陕甘宁边区的核心区域。
在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实事求是、廉洁奉公的精神激励下,延安县的干部们开荒生产、安置移民、教育改造“二流子”等大大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1937年,延安县人口34000人,到1943年达到了64000人,耕地由30万亩发展到70万亩,并改造好1200余名“二流子”参加生产。在最困难的1941年征收公粮26000石,公草345万斤,推销公债38万元,运输公盐5400驮。
1942年12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上发表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完全是布尔什维克的精神,延安县同志们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我们希望全边区的同志都有延安县同志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工作态度,这样的和群众打成一片,这样的调查研究工作。
延安时期,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奋斗,在拯救民族危亡和争取人民解放的血火岁月中创造了辉煌业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从中汲取奋斗力量,滋养初心、淬炼灵魂、筑牢信念 ,不断前行。